一棵豆芽菜
1972年,日本考察团队到四川攀枝花考察攀钢,令人没想到的是,日本人竟然提出来一个意想不到的请求,考察团队提出要用日本的优质钢材,换我国将要丢弃的高炉渣,周总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,果断拒绝,我国的高炉渣究竟有何特殊,让日本宁愿用优质钢材来换呢?
这事儿在攀钢传开时,老工人王大爷正蹲在渣堆旁抽烟。他瞅着那些黑黢黢的玩意儿,心里直犯嘀咕:“日本人疯了?拿好钢材换这破渣子?”那会儿厂里条件苦,炼钢全靠人力,炉渣拉出去要么堆山要么填沟,谁也没把这“废料”当回事。可日本考察团走后没几天,王大爷发现不对劲——有回他清理渣堆,铁锨下去竟“铛”一声弹了回来,扒开表层,底下的渣子泛着银光,拿磁铁一吸,稳稳当当。
“这玩意儿不一般!”王大爷赶紧喊来技术员小张。小张刚从冶金学校毕业,对着渣子翻来覆去看,又用锤子敲下一块,掂量着说:“王师傅,你看这密度,比普通炉渣重一倍还多,搞不好里头真有东西。”俩人一合计,装了半麻袋渣子,骑了三个小时自行车送到市里的地质队。
地质队的老教授戴着老花镜看了半天,突然一拍桌子:“你们送来的不是渣子,是‘矿石’啊!”原来那会儿咱们炼钢技术跟不上,钒钛磁铁矿里的稀有金属炼不出来,全跟着炉渣跑了。老教授说,这些渣子得赶紧保护起来,万一被外人弄走,损失可就大了。
消息传到厂里,工人们自发行动起来。没有先进设备,就用筛子筛、用水冲,把渣子里的金属颗粒一点点挑出来。年轻工人小李带着几个小伙子,在渣堆旁搭了个棚子,白天顶着四十度高温筛渣,晚上打着手电筒记笔记。有回小李中暑晕倒,醒了第一件事就是问:“今天挑了多少‘亮渣子’?”
最让人感动的是技术科的老张。他听说国外能用化学法提炼稀有金属,可咱们没设备没资料,他就带着人土法上马——用大铁锅煮渣子,拿咸菜缸当反应罐,一遍遍试。咸菜缸炸了好几次,手上烫满了泡,他愣是没叫苦。有天半夜,老张突然喊:“成了!”缸底沉着一层银白色粉末,拿去化验,正是军工急需的钛!
就这么着,攀钢工人用土办法,半年时间攒了足足五吨“渣子精矿”。后来中科院的专家来考察,看到这些用麻袋、铁桶攒起来的宝贝,眼圈都红了:“你们这不是在筛渣子,是在给国家攒家底啊!”
再后来,国家专门给攀钢拨款建了稀有金属提炼车间,那些曾经被扔掉的炉渣,变成了造飞机发动机的钛合金,成了卫星上的耐高温材料。有回老工人们去参观航天博物馆,看到火箭发动机上的铭牌写着“原料来自攀枝花”,王大爷抹着眼泪说:“当年没白筛那些渣子,咱也为国家出了力!”
总结:这事儿说到底,靠的不是啥高科技,是咱中国人的“较真”。日本人想占便宜,咱工人师傅用铁锨和筛子守住了资源;技术落后,咱用咸菜缸和大铁锅搞出了提炼法。国家的宝贝,从来都藏在普通人的责任心里,你对它上心,它就给你长脸。那些年的渣子堆里,不光有稀有金属,更有中国人不服输的骨气。
信息来源:
网易《1972年日本考察团队到四川攀枝花考察攀钢》
搜狐新闻《1972年日本考察攀钢,用优质钢材换取废弃炉渣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