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哈利5v2
攀枝花拆迁观察:从征地到更新,钢城旧貌换新颜的民生答卷
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清晨的宁静,测绘人员的身影穿梭在街巷田间,公示栏里的补偿方案前围满了驻足的居民——2025年的攀枝花,一场兼顾发展需求与民生温度的拆迁更新行动正在多点推进。从核心城区的棚户区改造到交通要道的征地建设,这座钢铁之城正通过精准施策的拆迁实践,书写着城市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答卷。
城市核心区的有机更新,是攀枝花拆迁工作的鲜明亮点。东区桃源街片区曾是中心城区的热闹地带,紧邻医院与商圈的地理位置本该让这里活力四射,却因35栋危旧房扎堆、三条主干道堵点交织,成了市民眼中的"老大难"区域。出租车司机唐先生的感受颇具代表性:"高峰时段根本不敢走这儿,三个堵点像三把锁,车龙能排半条街。"这种困境在2025年迎来转机,作为全省城市更新典型案例,该片区开启了从"大拆大建"到"有机更新"的转型。
更新过程中,民意导向贯穿始终。工作人员逐户走访排查,梳理出管线老化、停车难、绿化不足等20余项民生痛点,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征集30余条居民建议,最终形成的改造方案获得了100%的危房征拆签约率。居民胡勇的生活变迁是最好的注脚:"以前住30多平的筒子楼,一家三代挤着过,现在搬进80平的新房,阳台就能看见竹湖园的风景。"腾退的42亩土地被精准利用,拓宽的双向四车道搭配全市首条"潮汐车道",让片区拥堵指数下降35%,新建的人行天桥直接连通医院与居民区,彻底解决了群众就医"最后一百米"的难题。
乡村区域的征地工作,则严守政策底线与民生底线。仁和区金江镇鱼塘村的征地现场,公示栏里的补偿方案写得清清楚楚:0.5873公顷集体土地被征收用于建设用地,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为5.3万元/亩,其他集体土地为2.65万元/亩,土地补偿费与安置补助费按3:7比例分配。6名住房安置对象可自主选择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或货币补偿,2名符合条件的村民将纳入社保安置体系,保障失地后的生活来源。这种"分类施策"的安置方式,在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的征地中同样得到体现——11.36公顷土地被征收用于成片开发,补偿标准严格遵循区片综合地价,安置工作由镇政府全程具体实施,确保政策落地无偏差。
交通建设的征地推进,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。攀枝花至盐源高速公路的建设牵动人心,西区格里坪镇、仁和区太平乡等多个村落被纳入征地范围,相关区县同步发布预公告与补偿方案,明确土地现状调查与补偿登记的时间节点。此次征地严格遵循"先补偿后搬迁"原则,补偿标准参照2023年公布的攀枝花区片综合地价5.74万元/亩执行,同时预留10个工作日的公示异议期,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。
在拆迁与更新的过程中,攀枝花也在不断回应群众的个性化诉求。东华街道学园路8号小区的改造现场,居民曾因树木遮挡影响电梯安装、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异议,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协调会,设计单位当场修改方案,将电梯预留、充电桩设置、健身场地规划等需求全部纳入优化内容。这种"群众提、部门改"的互动模式,让拆迁改造从"政府配菜"变为"群众点单",2.33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注入,更让8个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升级有了坚实保障。
如今的攀枝花,拆迁现场少了矛盾纠纷,多了理解支持;城市面貌少了破败陈旧,多了现代活力。桃源街片区的"金沙艺廊"融合工业遗产与艺术元素,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;阿署达村的征地补偿款及时到位,村民们盘算着新生活;高速征地沿线的村落里,安置规划图前不时传来欢声笑语。这场关乎城市未来与民生福祉的拆迁行动,正让攀枝花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让"阳光花城"的幸福底色愈发鲜明。
